这篇文章有点啰嗦,我想表达的观点其实是一句废话:UI设计是一门很深的学问。
几年前,刚开始做UI那会,iOS还是6.0时代,大家都在做拟物化的界面。
那个时候上Dribbble去看看,到处都是用PS勾的亮锃锃的单反镜头、炫炫的拉丝金属旋转按钮等等。大家用这种方式来彰显功力,并且以此来与新手设计师拉开距离。
后来iOS更新到7.0,满世界都平了。很多人忽然觉得好像UI没什么可做的了。因为扁平了的界面,没有什么技法可以炫了,没有那些高光阴影立体质感等等的东西,可以将我们的美术功底发挥出来,一时间不少人开始批评扁平化。但是更多的人还是非常理性的接受了扁平化。
相当长的一段时间,我自己也比较困惑,是不是UI设计已经到头了?后来发现,设计师们有玩出了新花样。
现在上Dribbble去看看,已经没人做拟物化的ICON了,大家都在做动效。各种各样的动效。
然而又出现了一种情况:一边是设计网站上面用C4D、AE、CSS3等等实现的丰富多彩的酷炫效果,另一边真实的互联网,那些网站和移动APP上面,似乎并没有看到那么多的动画。我们一边口诛笔伐地批评Dribbble,一边满怀好奇地看着别人的小创意。我们看了很多动画创意,然而在现实中,有几个能用上?
但是现在我已经不那么困惑了。
UI做的,是软件服务的一张脸皮。
拟物也好、扁平也好、动效也好、或者说各种各样的流行风格,都是在为了这张脸皮服务。拟物化的界面,就像一张浓妆艳抹的脸,别人打扮都很村炮的时候,你化了妆自然好看,等到大家都化了妆,那看多了就恶心了。扁平化不过是还原了本真而已。动效就好比给脸上增加点表情,你跟软件说句话,它给你个表情,反馈一下,让你知道它听到了,这就是动效的作用。
最最关键的是这张脸皮,它长什么样。都是两个眼睛一张嘴,为何有人好看、有人耐看、有人难看?
一张页面,文字的排布、字体家族和字号的选择、整体颜色和次级颜色的搭配、各个边距的比例等等等等,这些都是学问。扁平化的界面,反而要推敲很多东西,随随便便做了一张看起来不错的界面,可能没几天就看不下去了。想要做的比竞品好,还是要花一番功夫的。
设计取材于艺术而又不同于艺术,永远不可能像艺术那样一蹴而就。多少好的设计,是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打磨才能完成。可能昨天还看着不错的页面,下周再看就不那么顺眼了。
可以用文章来做个比喻:为了说明白一件事,有的人倾向于写一篇长文,有的人会考虑写一部书,也有的人会尝试只用一首诗来表达。
好的广告文案,不是字数越少越好,也不是辞藻越华丽越好,而是这段文字是否能够直击人心产生共鸣。我想界面也是这样的吧,做成什么样的UI都有它的道理,看你想要达到什么。
这篇文章有点啰嗦,我想表达的观点其实是一句废话:UI设计是一门很深的学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