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学习
界面设计

Category Archives:感悟

关于学习


最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node.js。

起初,只是因为想了解一下npm,然后就开始学习node了。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,产生了一种念头,便是「这东西有什么用?」,我是一名设计师,这个东西能帮我什么呢?

后来我发现,脑子里如果产生了这个问题,要么说明学习的动机没想明白,要么说明还不理解学习的本质。

很多东西,都是在经过学习、练习之后,再和别的知识糅合在一起才能产生作用。这个道理有点像什么呢?我们高中学习数学、然后才能明白物理,然后才能明白化学,然后才能学习生物,最后让你有能力去考高考。

知识,或者,高级职业技能,都是一环扣一环。每一个环节的学习都很枯燥乏味,并且很可能工作中也几乎没有应用实战的机会,但是只有把这些知识组合在一起,才能发生质的变化,才能让人感到受用的惊喜。

换句话说,之所以现在自己能学node,也是因为曾经下过功夫钻研过JS和C++。那么通过node的学习,至少能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是:
1.了解网络传输等相关基础知识
2.了解后端的一些原理
3.node本身可以做很多事情,比如爬数据、搭建小型应用等

况且,门外汉的学习本身是不需要做到像内行那样精通。利用20%的时间,去掌握60%的梗概,对我而言就够了。又不是要真的当程序员,这个只是自己自己职业技能树中的一个分支而已。

懂点node,再去了解下react,然后才能有能力去看看Airbnb的动态UI库是怎么个回事,看看国外对于设计的前沿是怎么回事。

关于学习,如果有疑问,就先想好学习的目的;如果怕走弯路,就理清自己的技能路径。此外,多加练习真的是技能学习的良药。其他的想太多,没用,反而自己束缚了自己。

这个年头里,设计师的学习,不能徘徊。因为时不我待。

巨人的气息


null
今天下午,回到同济来听演讲。
演讲者中有我最期待的小林章,他没有过多地介绍自己的作品,而是主要谈了Frutiger和Zapf两位设计巨匠。
听完后,我不禁想起吴军博士在《数学之美》中提到的一段:

当今物欲横流的中国社会,学术界浮躁,年轻人焦虑,少数有着远大志向的年轻人实际上是非常孤独的。这很像罗曼罗兰笔下一战后的法国。罗曼罗兰为那些追求灵魂高尚而非物质富裕的年轻人写下了《巨人三传》,让大家呼吸到巨人的气息。

我想我一直是个很浮躁的人。总想快速出作品,总想成大名。
猜想大师们在年轻时,也是这样吧,但是在长年的工作和投入中,他们坚持住了,守住了心中对艺术和极致的那份爱。
小林章讲到,Frutiger在最后养老院的岁月里,也不忘每天工作研讨字体设计。不知道别人是何感受,我却十分震撼。

这才是设计师的一生,这才是巨人的气息。

职人


《庄子》中记载,有一个名叫庖丁的厨师刀工很好,有一天去给梁惠王宰牛。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,肩所靠着的地方,脚所踩着的地方,膝所顶着的地方,都发出皮骨相离声,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,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,甚至与当时的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上了节拍。

梁惠王夸奖之余也很好奇,问他为何能把宰牛的功夫做的如此只好。

庖丁说,他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。这种探索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。

他刚开始宰牛的时候,看到的只是牛。三年之后,看到的不再是牛而是牛的躯体肌理。现在宰牛,他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,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,依据牛体的结构来用刀。

他还说道: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换一把刀,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。技术稍高点的厨师,也要每年换一把刀,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。而他的刀用了十九年,宰牛数千头,刀口却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。

这个故事,仁者见仁、智者见智了。至少我从中看出的是,一种职人的境界。

天底下三百六十行,行行有状元。任何一个职业,都有值得精深的地步。

前些日子,一个同事找到我,他的女朋友作为刚毕业的新人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设计师,我同事让我看看他女友的设计,帮忙提些改进意见。作为才毕业没几年的设计师,我也算不上资深,但是看看他女友的作品,一眼就能看出是新人所做。为什么呢,我也说不太清楚,但就是能感觉出来。颜色的搭配、字体大小自重的搭配、间距和留白、整个页面的节奏,很多地方都透漏着生疏。

回想自己最开始做UI设计的时候,要算是四五年前了,比参加工作还要早些。那时候软件本领还不行,实习的时候,跟着几个前辈照葫芦画瓢地把一些光影特效弄出来,就觉得自己牛掰的不得了了。两三年过去了,我渐渐地开始对UI设计失去兴趣,那时吸引我的是前端技术,总觉的UI设计做到一定程度,也就那样了,尤其是扁平化风格来袭,好像界面都没什么可发挥的了。

现在我可真不这么想,真的不敢这么想。

从UI的视觉职能来看,界面就像一张张人脸。大家都是一样的五官、一样的配置,为何有人好看、有人难看、有人面恶、有人面善?可以考究的细节实在太多了。仅仅是为背景选一个灰色,就有非常多的讲究。那种感觉,真的形容不出来。如果非要用理科的思维来解释,我认为其过程应该是「在由颜色、体量、比例、节奏、符号构成的视觉意向中,寻找合适的最优解」。

另外,现在的UI也要懂交互。不同的业务,需要不同的UI。就像不同的戏需要不同类型的演员一样。

什么时候,我可以骄傲的说自己是个设计师?我现在只敢说自己是从事设计的人。

字体


对字体设计的了解越多,对平面设计的理解就越深。
欣赏一款美妙经典字体的感受,恐怕只有同类才懂。

设计能力的进阶


设计的能力是有层次之分的,设计师对设计的理解是一步步进阶形成的。

想到了几个类比的例子,可能不太恰当:

起初人们对物体的认识流于表象,能把铁剑铸成钢剑,其实谁也说不清真实原因,等到发现到分子这一级,科学才上了一个台阶,对能源和化学的利用才进一步发展起来,再到微观物理学出现,人们才开始利用核能

大家小时候读史,靠的是《上下五千年》的讲故事,总以为王朝更迭是君主昏庸导致的,后来看史,渐渐明白了社会学的一些几本规律,再后来了解了经济学之后,看史又不一样了:任何一个朝代的兴盛和衰亡,与它最初建立时采取的政治经济制度分不开的

我想一个设计师对设计的认识也大抵会经历一个进阶的过程。

· 起初感觉设计就是把想要的形态或图形画出来,然后把他做出来或打印出来。这个阶段做出来的东西,只能说像那么回事,但距离优秀还很远,回头来看,这一时期的作品只有骨,而没有神。

· 后来渐渐明白了一些优良的设计品为什么会被人们认为是「优良的」,那种感觉很难说清,但在见过很多作品之后,就会有这种感觉。于是在自己做设计的时候,在大致构思完草图以后,还会花大量时间去雕琢和锤炼,经常还会推到自己的作品重做,同时也去跟所谓的「大师」作品找区别。渐渐的,我们会越来越向大师的风格靠拢,作品确实也开始变得像样,但是让人一看,还是会有别人的影子。

· 再后来,我们已经熟悉了某种技法,已经对使用的软件操作谙熟于心,基本上需要表达的头脑中的想法已经能够快速呈现给别人,这时候,我们开始加入一些自己的无意识的笔触。也是在这个时候,我们开始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。

设计能力的进阶也许是一个缓慢的过程,尤其在实际工作中所产生的经验,是必不可少的。当设计的能力到达一定程度,我想大概会是这样一种境界:接到一个设计任务后,会迅速抽离出需求的本质,快速地构建出大致可行的2~3个方向,一步步在于客户/需求方讨论的过程中,逐步设想出所需的视觉语言,并为这种视觉语言找到合理的视觉范式。剩下的,不过是一点点实现出来。

由婚礼想到的


这个十一期间,我完成了自己的婚事。

结婚之前异常忙碌,事事都想自己过问,生怕哪个地方做的不够好。我搞了个小本子,上面记下了来的客人行程信息、婚礼的物品准备、婚礼当天的流程等等。快到婚礼的头两天,感觉睡觉也不太踏实,总担心哪个东西没准备好。

婚礼当天的下午,总算一切完事,我和老婆坐在家里的沙发上,说着说着就睡着了,都太困了。

其实后来回想,操办一场婚礼就跟当年在学校里准备一场晚会类似。有许多共同的地方,而且可以用在日后的工作中。

首先,所谓事情,其实都是可以交给人来办的。我的这场婚礼,其实很多事情即使不用我操心,也能顺利完成,因为父亲早已在我回家之前就成立了“婚礼筹备委员会”,把许多需要准备的物品、车辆都分头交给了贴心的亲友,大家各司其职,只要统筹的人心里有数——明确什么事是归谁负责的,整个过程就不会有太大问题。

在工作中不也是一样嘛,管理者的作用,并不是身处一线与同事们一起干活,而是要做好任务的分配和权责的划分,并在过程中起到监督协调的作用。

其次,婚礼之后其实也有一些事情,虽然没有外人看来,不那么重要了,但是也要注意的。比如参与帮助的人、给了祝福的人,要一一感谢、人情尽到,物资要清点好等等。许多时候,我们计划了过程,认真地走了流程,盼到了完事大吉,却很少想到“完事之后的事”。

人才的价值


这是这两天的一些感悟。
一个人,或者说一个员工的价值体现在两方面:他自身的技能水平的呈现,以及他对所在组织的贡献力。

活在世上,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具有一些技能水平,哪怕是搬砖的,至少体力要不错。这是我们能够谋生的前提。

除了作奸犯科,我们都要加入某个组织以获得生长资源。我们对组织的贡献能力也就成了我们价值的另外一种体现。对大部分打工者来说,也就是赚取利润的能力。在这个能力的范畴中,技能水平其实只是初级的奠基,更多的要来自对业务的掌握以及对行业的理解。

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悟,是因为这两天在做交互的时候,发现自己对公司的业务了解的实在太少。信用卡本身的一些概念并不难理解,但是业务人员为了拉拢客户、提高收益所想的各种各样的经营手法可就复杂多了。
我们也必须深入到业务中去,才能在与业务单位配合的时候做出相应合适正确的设计方案。毕竟业务人员所关心的是收益,而我们努力的点在于让用户用起来不能有一点突兀。

刚到公司里面的新人,迫切的需要是提高基础技能,比如工程师要加强代码能力,设计师要提升软件能力。但基本到了一两年的时候,大家该学的也就学的差不多了。这个时候,体现价值的地方,应该就是对业务的纵深能力。这也是为什么说工作两三年后可以跳槽去别的公司,但不能轻易换行了。因为业务其实比技能更难学。编程知识写在书上,软件能力可以看视频教程,但是每个公司的业务系统尤其是那些成熟公司的成熟业务,都是经过很多年沉淀、无数前辈开荒所积累出来的,这里面的门道不是在纸上写写画画就能搞清楚,而是要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关系图景。

再过几年,业务也熟练了,可能到时候就会发现,曾经那么深奥的业务模块,不过是几个主要流程配上几个意外情况嘛。到那时候,可能对行业的理解就是一个人再上一层的关键了。行业里有哪些新想法,别的行业有哪些闯入者,行业未来会发生怎样的变革等等。

总之,人才的价值中,技能知识是用来垫底的,业务知识是用来晋级的,行业知识是用来封侯的。
没有技能知识,你根本没法进入这个领域,光有技能但不了解业务,你的价值只有别人的一半不到。技能扎实业务熟练,但是不思考行业,则永远只能是的打工的人。

文章归档